
採納更精明的供應鏈策略應對貿易重整
隨著區內貿易擴張,以及東南亞的製造業樞紐成為具競爭力的替代選擇,亞洲的供應鏈正在轉型。亞洲已成為世界上最緊密區內聯繫的貿易網絡之一,僅次於歐盟。
據估計,在2024年,亞洲約有60%的貿易是與地區貿易夥伴進行,比2000年的53%有所提升。預計到2030年,區內貿易所佔的比重將增加至65%,即每年4,000億美元。
中國與東盟的經濟聯繫尤其明顯加強。在2024年,雙邊貿易額達到5.67萬億人民幣(7,786億美元),比上一年增長8.8%。這進一步鞏固了東盟連續五年作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。
與此同時,企業必須應對由地緣政治變化、經濟不明朗因素和供應鏈受阻所形成的複雜貿易環境。為應對這種情況,很多公司正在重新配置其生產基地,加強適應能力及降低風險。
貿易和製造業趨勢變化
雖然中國仍然是主要的製造業中心,但東南亞也逐漸佔據顯著地位。新加坡、越南、印尼和泰國等國家正在吸引高價值行業的投資,包括半導體、電子產品和汽車製造。
舉例,泰國的東部經濟走廊正在吸納汽車公司;菲律賓宿霧逐漸成為電子產品生產中心;印尼爪哇中部正在擴展其紡織及製衣業,而柔佛-新加坡特別經濟區(JS-SEZ)則吸引了電子產品、金融服務和製造業等行業的重大投資。



各種貿易協議亦進一步推動區域重心轉移,加強市場滲透度及經濟整合。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》(CPTPP)和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》(RCEP)等貿易協定,正在促進更簡易的貿易流動,並減少相關障礙。這些協定支持企業分散供應鏈,為長期增長做好準備。
電子商貿興起正在重塑供應鏈
網上消費者行為也在重新定義供應鏈方面發揮關鍵作用。在全球十大網上零售市場,亞洲佔了其中五個席位,區內電子商貿規模預計將於2030年突破7萬億美元。
此急速增長已對購物行為造成明顯變化。一直以來,雙11(11月11日)至農曆新年期間都是零售旺季,但隨著電子商貿推動全年需求,企業必須重新審視庫存規劃和預測策略。
為了保持競爭力,各公司正在脫離傳統的「及時水平」庫存模式,轉向「及早準備」和「按預測生產」等策略。這些做法可提升靈活度,使企業應對需求波動,同時維持成本效益。在現今瞬息萬變的市場,動態調整營運規模的能力已成為關鍵優勢。
把握科技競爭優勢
如今,AI主導的解決方案讓企業更精準地預計風險、預測需求轉變及分散操作據點,從而改變供應鏈管理。能夠有此洞察見解,公司可以精簡物流工作、優化庫存,並迅速適應市場波動,確保在難以預測的環境中保持靱力。
加強物流網絡以備未來增長
在現今瞬息萬變的貿易環境,企業越能靈活整合其供應鏈,便越能吸收阻滯並迅速復原。這種適應能力的關鍵在於物流基礎設施的穩健程度。
由於企業需要分散供應鏈架構,他們採用的運輸網絡必須能跟上不斷演變的貿易模式,可靠、快捷和靈活地連繫主要市場。
為迎合這些需求,FedEx不斷擴展網絡。例如,我們最近推出了首班由新加坡直飛安克雷奇的航班,以及一班由馬來西亞古晉來往新加坡的737F航班,從而加強東南亞與美國之間的連繫,將企業連接到我們的全球網絡。



此外,我們增設了每週四班從胡志明市出發的航班,透過中國廣州的FedEx亞太區轉運中心連接亞洲和歐洲,並擴充從青島和廈門飛往美國的貨機航班,為企業提供更便捷的國際貿易路線。我們加強策略措施,務求使各行各業的公司都能更有效率地運輸貨品。
亞洲供應鏈的彈性和應對能力,將會塑造全球貿易的前景趨勢。企業若能優先在區內分散供應鏈、積極採用科技和善用龐大的物流網絡,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脫穎而出而出,勝算在握。